新冠疫情再度反复,专家建议饮酒防疫!

时间:2021/08/15 15:58 分类:行业资讯
疫情反复之下,适度饮用白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疫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多方证实。近日,国内疫情再起,先是广深,再是南京、川渝,湖南各地战疫并没有说完胜,零星的疫情随时会有反扑,在防疫常态化的今天,我们依然应该持续的关注并提高警惕!

科学规范防疫


此前各地的防疫部门都提出了“可适量饮酒”的建议。包括中国乃至世界的古籍中、习俗里,都有饮酒防疫的记载。疫情之下适度饮酒,其实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在他的著作《千金方》中就明确提出“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观点。另外,明朝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也明确写道:“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讲了适量饮酒的好处:“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



喝酒避疫是中国人人体实验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喝酒避疫是中国人人体实验的结果,并传承为族群的生活经验乃至形成文化习俗。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酒用于医疗的记载,书中指出,作“汤液醪醴”(酒),其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显然,酒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过春节有喝“屠苏酒”的风俗,据现代学者研究,这种药酒有“避除疫疠”的功效。


此外,中国古人还有在端午节饮艾叶酒、重阳节饮菊花酒以避瘟疫的习俗。



孙思邈的“一人饮,全家无疫”论


古往今来,酒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医结缘,以酒避疫,无可争论。


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著作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以酒避疫的重要作用。值得引起酒界再度关注的是,早在千年前,孙思邈就将酒评价为:“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而据史书记载,古代欧洲人在瘟疫肆虐的时候,直接用饮酒来取代饮水。鲜为人知的是,现代科学证明,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逐渐不断地向菌体内部渗入,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




喝酒到底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在古代,用酒治病,特别是制成药酒来防治疾病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古人视“酒为百药之长”。据《汉书 食货志》载:"酒,百药之长",适量饮酒对健康长寿有益。“药王”孙思邈,由于年幼时体弱多病,长饮药酒居然活到了141岁。


高寿老人都爱喝点酒,中国历史上唐人的“九老会”、宋代的“五老图”,与会者无一不是酒仙。历史名人孔子76岁,荀子82岁,贺知章86岁,刘禹锡71岁,白居易74岁,陆游86岁,考其生平,都喜喝酒。


白酒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对全身皮肤起到一定良性的刺激作用,还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对全身血液起到良好的贯通作用。增加人体血液内的高密度脂蛋白,将可导致心血管病的低密度脂蛋白等从血管和冠状动脉中转移,从而有效地减少冠状动脉内胆固醇沉积,预防心血管病。




什么样的酒才对身体有益无害?


随着消费理念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变成了人们最在意的事情,酱香型无疑是白酒类中最健康的酒。


大曲坤沙酱酒只用本地特有的“红缨子糯高粱”,这种高粱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造就了它耐蒸煮,不易糊化的特点。


一颗高粱相当于四颗葡萄的单宁含量,这给予它更多的酚类物质。


酱香酒的酿造过程更是所有白酒类中最复杂的,严格遵循传统坤沙酱酒工艺来酿造,端午制曲重阳下沙,整个酿造工艺走完需要一年的时间,其中经过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被称为”12987”工艺。更是在酿酒的过程中全部使用红缨籽糯高粱,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保证是纯粮酿造。




酱香酒到底有哪些好处?


易挥发物质少

酱香酒蒸馏时接酒温度比其它酒接酒时的温度高出近一倍。酒体中保存的易挥发物质少,对人体的刺激少,有利于健康。

酱香酒酸度高

酱香酒的酸度是其它普通白酒的3至5倍,主要以乙酸和乳酸为主。酸主脾胃、保肝、能软化血管。

天然发酵产品

酱香白酒由纯粮食酿造,酱香无法通过人工添加合成,无任何其他添加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

存在有益物质

酱香白酒存在SOD和金属硫蛋白等物质,可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抗衰老的作用明显。酱香酒还能诱导肝脏产生金属硫蛋白,对肝脏的星状细胞起到抑制作用,不会导致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