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针对茅台酒质量的不稳定,用了千百次的反复实验,终于寻找到白酒勾兑的规律;他,率先提出茅台酒香型划分的理论依据,成为白酒香型划分的鼻祖;

他,用无限忠诚于国酒茅台的心血,换来对茅台酒及其白酒业的卓越贡献;

他,被评为白酒界的高级酿酒工程师,中国食品协会酱香酒顾问;

他,2000年10月13日永远离开我们后,其石雕像由茅台酒厂集团高高竖立在中国酒文化城的现代馆内,供人们景仰;

他,就是被国人尊称的“酱香之父”——李兴发。



 

 

一、走进国营茅台酒厂

 

1952年8月,李兴发作为酿酒技术工人,随成义烧房转进茅台酒厂工作,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李兴发进厂不久,1952年9月,茅台酒在全国第一次评酒会上,获评国家四大名酒之首,激发了工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李兴发将酿酒周期的每一过程都悬挂在心上,如临重任在身,丝毫不苟且。他不分上班和下班,对每一次糟醅进入生物发酵时,都认真细致地观察其变化,牢牢把握住酿酒过程的脉搏,以便正确、及时、妥善地处理。李兴发用他劳动的热情和所倾注的汗水,换来了他们车间班组生产的出酒率最高、酒质最好。

 

二、确定“酱香”、“醇甜”、“窖底”三个典型体

 

勾兑一直都是茅台一道关键工艺。在酿酒时,茅台的酒师们发现,把不同的酒调和一下,味道更好,于是开始研究怎么勾兑。勾兑就像是烹饪,原料、调料一起合理搭配,做出一道美味。传统的勾兑是酒兑酒,不同的酒之间组合搭配,大坛酒勾小坛酒、老酒勾新酒。

李兴发发现靠感觉勾兑不靠谱,也无法保证大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所以李兴发觉得应该把不同的酒按照轮次、年份、味道进行区分鉴别,然后进行勾兑,最终得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成品。在尝了200多种酒样、做了无数次实验后,他确定了三种香气比较典型的酒样,把它们命名为“酱香”、“醇甜”、“窖底”,这三种兑在一起就是茅台。其中又以酱香味最为突出,也最独特,于是以茅台为代表的一类酒就是“酱香型白酒”。

 1965年,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茅台的代表宣读了一篇名叫《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的文章,这篇文章由茅台技术系掌门季克良执笔,写的就是李兴发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开启了中国白酒的香型分类时代,酱香型也因此命名!

 在接下来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就是按不同香型来选拔了。这次评酒会对酱香型白酒风格的描述进行了概括,描述语如下: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



文化是世代累积沉淀的

习惯和信念

渗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发展历程和经营哲学的再现 


关于酱父家酒的企业文化

是怎样的呢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酱父家酒的起源——传承

关键词:李兴发


李兴发原茅台酒厂负责勾调技术的厂长
茅台酒厂终身荣誉厂长

为国酒茅台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中国白酒分型和勾兑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并被业界称为“酱香之父”


为了表彰李兴发对茅台酒的奉献,

贵州茅台酒厂在国酒文化城内为其塑像。




酱父家酒是

“一代宗师,酱香之父”

李兴发的家传秘酒。

 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

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特点、


关键词:茅台镇

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

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

茅台镇是中国酱酒圣地,


茅台镇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

水系、粮农作物和酱酒千年传承演化而来。

复杂的酱香型酿造工艺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了

难以复制的稀有品质酒-酱父家酒。



关键词:酱父家酒厂

酱父家酒厂坐拥中国酒都

贵州仁怀茅台镇7.5平方公里酱酒核心产区、

独特的气候、特殊的地质地貌、

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群落、

经久耐煮的糯高粱,


都宣告着酱父家酒的每一滴酒都是

老天爷赏饭吃的自信。




酱父家酒文化的个性和逻辑

匠心与包容

关键词:匠心精神

酱父家酒自诞生之日起

无论是在手工作坊时期

还是在现代工厂生产时代

 

工匠们始终以 

 酿造优质好酒为己任 

一代代师徒传承,创新进步

 与时俱进的匠心精神 

 已经成为酱父家酒文化的内核基因 






关键词:核心体系

 正宗酱香,地道贵州味

酱父家的品牌定位


何谓正宗?
即是以极致匠心满足消费者需求。


何谓地道?
即是以厚德包容满足消费者需求。



心正则酒醇

酱父家的企业精神


”五年是基酒、还需兑老酒、若还心不

正、酒也不是酒“是酱父家的企业精神,

诚信是百年企业之本。


宁可五年不卖酒、留个瓦缸装千秋

酱父家的企业价值观


酱父家秉承李兴发老爷子格言以匠心诠释

“宁可五年不卖酒、留个瓦缸装千秋的企

价值观。让消费者感受到纯粮酿造的“用

心、放心和安心”。



酿好每一滴酒、创造高品质生活!

是酱父家酒的企业使命

这是对您生活更美好的企业使命的承接。


打造“百年好品牌、百年老店”

是酱父家的企业愿景

酱父家酒传承李兴发老爷子的古法技艺,

打造百年酱香品牌,

做好百年老店夯实基础。






在一次媒体采访原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的时候,问他最敬仰的人是谁,季克良回答:李兴发。


在茅台,乃至在中国白酒行业,李兴发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成功地划分了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香和醇甜,并将茅台酒命名为酱香型


李兴发(1930—2000年),贵州仁怀人,本姓令狐,后抱养过房给姨妈家改姓李。1942年,12岁就进茅台烧房做帮工。1952年,进茅台酒厂从事酿造工作。


作为在国营茅台酒厂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大师级酿酒师,李兴发的成就显然是和那个时代茅台酒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作为中国国酒的茅台,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曾用它疗伤,1949年开国大典用它宴请四海宾朋,1958年毛主席要求茅台搞一万吨……从国家元首到开国元勋,从地方要员到一般工人,都急切地想把茅台酒产量搞上去。


但是,茅台酒本身工艺复杂,生产全凭酒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觉。而每个酒师的经验和感觉又各有不同。这就意味着,生产出来的茅台酒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格,质量也会出现忽高忽低的状况。这个问题,引起了那些对茅台酒怀有特殊情感的开国元勋们的极大关注。


寻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成为这一时期茅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时代命题。这个解题的人,就是李兴发。




(图为李兴发在茅台酒厂工作日常)

李兴发把从酒库收集来的200多种不同轮次、不同酒龄、不同味觉的样品,进行千百次品尝,进行标准酒样分析,不同酒龄酒样分析,勾兑典型体酒样分析及构成后的变化测定等大量的工作。他白天收集样品,晚上闭门品评,通常一天要品尝50多个酒样。


李兴发几乎成天泡在酒库里,一只大手上,吊着数个小酒杯,装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茅台酒,勾兑、品尝,再勾兑、再品尝……如是反复,然后把结果记录在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他对茅台酒的研究,竟痴迷到了这样的程度:不管是谁,只要遇到了李兴发,准会被叫住,尝上三四杯调好的酒,如果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就休想走掉。


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有一次,李兴发凌晨两点钟才睡觉,但就是睡不着,突然想起什么,翻身起来,就在他家里的小工作室勾起酒来了。第二天大早,他老伴跑到办公室说,早上李兴发吐了几口血……


当医生赶到李兴发家时,只见他脸色苍白,满头大汗,说话无力。后来才知道,他已经熬了几个通宵,累倒了。经过难以记数的酒样品尝、分析及构成后的变化测定等,终于,李兴发心中有数了。


为了保持勾酒时的灵敏味觉,李兴发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不近人情。作为贵州人,生活中却不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仅就蔬菜蘸点酱油。


1964年,在这种几近走火入魔的状态中,一个寒夜,李兴发从家里带了三种酒,兴冲冲地赶到驻厂工作组宿舍。他把三种酒让三位专家品尝,三位专家异口同声地认为,三种酒的口味不一样。


于是,他分别为它们取名:酱香味浓,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造,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香味不及酱香型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


后来,这三种香型被证实为构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三种主体香型的确立,进一步认识和完善了茅台酒的传统工艺,使其勾兑工艺更加科学,因而成为茅台酒史上发展的里程碑。




(图为茅台国酒文化城李兴发雕塑)


但是,经验丰富的李兴发文化水平不高,无法科学系统地表述他的科研成果。那时的茅台,职工水平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没什么文化,无人能解李兴发的苦恼。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茅台酒厂分来了一对大学生情侣,他们是茅台酒厂的第一批发酵专业大学生,其中一名叫季克良,多年以后成为茅台集团董事长。


大学生的到来,让李兴发的问题迎刃而解。1965年,在四川泸州市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时任茅台酒厂技术员的季克良,宣读了用科学理论总结整理的李兴发科研小组科研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各厂家代表的高度重视。


1965年下半年,国家轻工部在山西召开的茅台酒试点论证会上,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确立和酱香型的命名。


有资料显示,茅台酒的分型,是白酒界一场革命性的巨大创新,并成为中国白酒香型划分的雏形。后经周恒刚等酒界泰斗的悉心研究,1979年全国白酒评酒会上明确了中国白酒划分为五种香型——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和其他香。之后,这场中国白酒业掀起的技术革新热潮继续深入发展,香型更加丰富。


这其中,后来成为茅台酒厂终生厂长的李兴发,功不可没,居功至伟!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白酒香型划分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图为酱父家酒厂李兴发雕塑)

酱父家酒是由一代宗师,酱香之父—李兴发的唯一儿子李长寿,承父艺,古法酿造的家藏秘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特点。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爱琴海边诸神黄昏,恒河河畔神灵沉睡,耶路撒冷住着上帝,那我们有什么?我们有补天、填海、追日的传说,这是一种关于“人”本身的诗意:不求神明怜悯,只愿自强不息。

在赤水河畔的酱父家,古有枸酱,后有酱父家酒、翻开赤水的历史,两千多年漫着酒的香气,有隐忍、蛰伏、沉默、奋斗,像是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缩影。

2020年,是酱父家酒走过的第12个年头。
回顾这12年的时间,规模越来越大;员工从初建时的个位数发展为现在的上百人;产品从一款单品发展为拥有完整品牌体系的产品线;
在这12年间,酱父家酒业一直在改变,但有一点从未变过,那就是要做好酒的初心,把做酒当成做人,秉承李兴发大师的“五年是基酒,还需兑老酒,若还心不正,久也不是酒”这一原则,致力于为市场带来优质的酱香型白酒。


 


用心

                                      

茅台古镇,赤水清流,似玉带横围,群峦叠翠,有青云环绕,实乃紫气凝翠。非佳地不产佳酿,中国酱酒的根便在茅台镇,但是提到中国的酱酒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这么一个人。

1941年茅台镇一个农民家庭,领养了一11岁孩童,为其改姓李 ,名为兴发。年少的兴发为了生存,十二岁他便进了镇上酿酒作坊当童工,先后帮镇上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烧过酒。

随着国营茅台酒厂的组建,作为酿酒技术工人,李兴发进入茅台酒厂工作,从出酒班当学徒到生产副厂长。再到科研组长,他一头扎进了平时就痴迷的茅台酒勾兑技术中。1992年,国务院向李兴发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被业界尊为“一代宗师,酱香之父”。


“酱父家酒”技术总负责人李长寿先生。是李兴发先生唯一的儿子,自小独承父艺、潜心探索酱香型白酒的奥秘,作为酱酒酿制及勾兑的传人,李长寿继承父辈的酿造技术的同时依然紧记父亲的嘱咐“用心做好酒”。而酱父家酒的成立,始于创始人温仲豪董事长想要做一款好酒自用的愿望,因此在对质量的把控上就尤为用心、严格。


酱父家酒业迈出了做好酒的第一步。
白酒,作为可以品饮的艺术,它的生命力源自于从粮到酒的酿造。做酒,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酱香型白酒。制曲、下沙、糙沙、取酒……每一环都有几十道工序;配料、拌和、装甄、蒸煮……每一道工序都包含辛苦。

酱父家酒在酿造时,原材料上坚持使用当地特产的优质红缨子高粱,这样可以直接从源头进行产量和品质把控。



工艺上,严格遵循“12987”酿造工艺,端午制曲、重阳下沙,每一瓶酱父家酒酿造周期都需要1年的生产周期,经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加曲,7次取酒,5年存放,每一批酱父家酒比普通酱酒多存放一年,让酱香的经典味道更加醇厚。

如此,每一批次的酒至少需要6年的时候才能投放到市场上。这意味着如果要保证每年都有稳定量的好酒供应,在酱父家酒前6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任何成品酒产出,还要每年持续投粮不停酿造基酒。

 

初心


酱父家酒业成立后,正值白酒行业的“寒冬”,国家限制三公消费,禁酒令同步出台,这个打击不可谓不大。

萧条的行业大环境,不断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却换不来等额的回报。有不少人出于好心劝董事长,不然就不要那么坚持所谓的品质,做一些差不多的酒,抓住低端市场,这样至少还有一定销量支撑,不至于让公司经营的这么艰难。

但口碑这个东西,一旦破坏就很难再重塑。董事长断然拒绝了这样的提议:我们既然决定做一款好酱酒,就决不能自降标准。

于是酱父家酒在这样的压力下,负重前行。事实也有力的证明了,这种坚持是对的。市场上对酱父家酒的声音赞不绝口,这就是最好的口碑!



尽心


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不再是单纯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了,单纯靠品质是没有办法获得客户全身心信任的:服务,也同样重要。

酱父家酒能得到客户与经销商的信任和支持,能征服市场在高端酱酒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凭借过硬的品质,同样离不开细致的服务。

“其实,做酒、做人,都是大道相同的,用心是非常关键的一点:用心做产品,用心提供服务。一个产品的打造,一个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两天能够做出来的。“酱父家酒的精髓所在,是用心做酒,用心服务,用心来沉淀这支酒。这是我们的财富,坚持初心,秉持匠心,长守善心,是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