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
新修订的饮料酒、白酒相关国家标准
《GB/T 15109—2021 白酒工业术语》
简称《白酒工业术语》
《GB/T 17204—2021 饮料酒术语和分类》
简称《饮料酒术语和分类》
规定了白酒和饮料酒相关术语和定义
号称白酒最严新国标出台
据说90%的品牌将被"踢出"白酒界 !?
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饮料酒术语和分类》规定,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不得使用非谷物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很多消费者都知道粮食酿造酒比较好,但之前国家标准对“粮食酿造酒”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这次新修订的两部国标,对白酒的定义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这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明确了白酒必须以“粮谷”为主要原料。对“粮谷”的定义,《白酒工业术语》也有解释,指谷物和豆类的原粮和成品粮,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麦、青稞等,同时明确了粮谷的定义中不包括薯类。传统上,白薯等薯类常被用作生产食用酒精的原料,其成本比用粮谷酿造的酒要低。以前也有企业采用粮谷酿造的酒作为基酒,与用薯类生产的食用酒精勾兑,降低成本。而根据新的国标,这样生产的酒将被划入配制酒行列,不再算是白酒。例如,《白酒工业术语》对酱香型白酒的定义是:“以粮谷为原料,采用高温大曲等为糖化发酵剂,经固态发酵,固态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不直接或间接添加食用酒精及非自身发酵产生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质,具有酱香特征风格的白酒。”也即是说,如果某种标称酱香型白酒,所用的原料不是粮谷,直接或间接添加食用酒精、添加剂,则属于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调香型白酒不再是“白酒”
根据两部酒类新国标的规定:调香白酒被划入调制酒分类,不算白酒。
《白酒工业术语》对调香白酒的定义,是以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添加食品添加剂调配而成具有白酒风格的配制酒。这是从原 “液态法白酒”定义中拆分出来,可使用不同原料来源的食用酒精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一类白酒,本质属性为配制酒。白酒酿造工艺可分为三种:固态法、液态法、固液法,《白酒工业术语》对这三种酿造工艺都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固态法白酒不得使用粮谷食用酒精、其他原料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剂,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都只能使用粮谷食用酒精。也就是三种白酒都不允许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一旦添加,则无情的被踢出白酒圈。调香型白酒则可以使用粮谷食用酒精、其他原料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剂,而白酒必须是以粮谷为原料。新的国家标准《白酒工业术语》中,白酒明确国际名称为“Baijiu”,进一步明确白酒英文术语和专用语言,强化国际地位。没错,就是白酒的汉语拼音。新的国家标准《饮料酒术语和分类》,在原标准基础上对标准框架进行了调整,给出饮料酒行业基本术语和定义,明确分类原则。根据不同原料、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对各酒种进行分类,从分类框架上将饮料酒由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三类,调整为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露酒四类。
《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清晰界定了清香、浓香、酱香等各香型白酒工艺特征,规定了白酒和饮料酒相关术语和定义。尤其是新规定明确了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不得使用非谷物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并将调香白酒从白酒分类中剔除,明确其属于配制酒。这是对中国白酒的神圣正名,是对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保护,是对假冒伪劣酒的严肃唾弃。中国白酒,神圣不可侵犯!
此次白酒新标准的颁布,既是国家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响应,也是白酒产业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背景下的迭代升级。正如本分做酒的酱父家酒业,这个消息还是值得庆贺的。因为,新标准实施,就又少了一些不良酒贩再往“白酒”二字上抹黑了!不仅保护了消费者权益,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白酒的追求,对净化白酒生产环节,清理低质低价产能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酱父家酱香酒,是茅台镇少数坚持传统酿酒技艺的酒企之一,一直坚持纯粮酿造老酒勾调,手工选粮,古法酿造,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只生产纯正的酱香酒。以匠人心,不断为世人奉献经典。